首页 > 名家名作 > 正文

胡畔:《传播学视域下的四川藏羌彝非遗研究》—— 一个本土化传播的现实命题与探索

时间:2022-02-27 12:24:23 来源:香港卫视西部新闻中心 编辑:gangshiwang

近日,四川大学胡畔博士的专著《传播学视域下的四川藏羌彝非遗研究》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相关政策研究和文献的深入研究,从传播学视域,将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纳入传播学视阈,借鉴西方经典传播学理论,结合中国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国四川藏羌彝非遗的本土化传播的现实意义、相关对策和可行渠道。作者认为无论从民族文化的生成发展角度,还是从文化的扩散、交融与认同角度,以及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和文明的建设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无疑都是一个重要的传播命题。

四川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区域,是中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藏羌彝文化走廊四川区域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资源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对其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保护民族记忆,促进文化认同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四川作为藏羌彝非遗本土化传播,能更深入更广泛地挖掘非遗文化精神内涵,以更多元有效的途径展示非遗的丰厚内容与形式,为非遗的现实生存增强活力,有力推动非遗的交流与活态传承。

目前,全国将大众传播与少数民族非遗结合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还没有对四川藏羌彝非遗保护传承与传播进行综合研究的专题成果。本书的研究是在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将四川藏羌彝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纳入传播学的视域,从文化的本土化传播切入,对四川藏羌彝代表性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地位、文化特色与重要价值,以及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四川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时代意义、非遗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政策环境、存在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是对四川藏羌彝非遗保护传承与传播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从本土化传播的立场评析了我国学界关于传播学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论述了国家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对四川藏羌彝文化走廊非遗传播的重要作用,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章论述了仪式化传播的理念与现实意义,仪式化传播中藏羌彝非遗的组织和群体行为,重大传统节日、重要活动的仪式化与效果,仪式化传播非遗的组织行为与自发行为的局限。第三章从跨文化传播理念与文化符号功能认知出发,阐释了四川藏羌彝各民族非遗的典型象征符的文化传播意义。对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日新月异的网络新媒体语境的背景下,四川藏羌彝非遗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时代机遇和困难进行了分析论证。第四章围绕民族非遗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论述了发展传播理论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以及大众媒介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成效。同时,对我国当前推进供给侧改革中文化产业面临的新形势、新思路进行了分析,结合四川藏羌彝非遗开发的典型品牌,包括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产业园与突出的非遗文化产业个体,阐释了文化产业发展中大众传播参与构建民族文化品牌的重要性以及提出对非遗活态化传承措施与方法的建议。第五章围绕大众传播的文化传承功能,重点论证了大众传播媒介与四川藏羌彝非遗对接的必要性与现实性,尤其是新媒介环境下四川藏羌彝非遗传承与传播的现实与未来,结合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意见。

本书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范畴,从传播学效果研究的视角出发审视非遗本身以及非遗保护传承过程与效果,从而获得发现其本质与规律,总结得失与经验。作者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大量真实可靠的资料,对四川藏羌彝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进行了综合的客观论证,发表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和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本书不仅具有传播学的学理研究意义,同时也具有推动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实践参考价值。

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全新媒介环境与全球化、跨文化进程中,探索民族文化在现代传播语境中的优势路径,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进程中承继创新、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存在的问题,这既是对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确认与再确认过程,更是积极的文化反思与价值重构的过程。民族文化的传播不仅是一个本土传播的现实课题,同时也是跨文化传播中我国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研究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践行和探索。

香港卫视记者   林真福  徐佳  四川报道   责编  张恩荣  刘世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