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时候还是比较有意思的。虽然总体上有些偏心,最后总是让秦军赢,但用秦军的长处多少勉强能解释过去。只是到了后面越来越离谱,居然开始和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军队相比较。
秦军
西班牙方阵不过尔尔,线列步兵、胸甲骑兵地上爬,到最后八国联军都不放在眼里了。仿佛秦军弩箭一通射,悍不畏死的60万大军一同冲锋,便是无人能挡。
按照常识来说,哪怕是冷兵器时代,时间间隔超过300年的军队战斗力就已经不在一条线上了。从近代军队到封建军队更是质的飞跃——只要近代军队成建制了,就算封建军队人再多,即便拿着一样的武器,照样没有还手之力。
秦军碰到八国联军,就算给他后勤加满,60万人一同上阵。只要一个照面,联军就能击溃秦军。不说重炮、机枪的绝对压制,就是刺刀战都能打懵秦军。 常规情况下,阵亡率仅百分之十就崩溃的封建军队根本承受不住这样的战场压力。
八国联军
如此显而易见的结果,却依旧会有分歧。时不时的就能看到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文章,论证秦军如何打赢这样不对称的战争。其受众依旧不少,根本原因就出在历史的文学气太重了。
什么叫文学气呢,就是忽略客观存在的情况,从主观的道德、精神、正义去描述。精彩是精彩了,但往往那些客观的东西对于历史来说更重要。
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对古代中国战争的描述。写得实在是太笼统了,很难体现出指挥的艺术和战争真实的情况。仿佛战争就是军事主官一个人的事情,无论他什么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最后都会被和结果扯上关系。精神和意志,反倒成了着重突出的东西。
八里桥之战
再比如说秦军的六十万,又是一个大槽点。整个古代中国的战争,一直到清朝后期,人数都难以统计。像明朝的萨尔浒之战,离得比较近了吧?那明军到底是多少人呢,从7万到40万的说法都有。不管多离谱,他还都能引经据典讲出个123来。
读近代史更是深有体会,和列强打的几场仗,清军的具体信息(参战人数、武器、战争过程、战损、战略阵型)居然要到列强的记载里去找。部分内容不是没有,只是记载的太粗糙,水分太大,不足以采信。
我个人觉得,这些细节部分才是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地方。军事主官是不固定的,水平有高低,运气有好坏,变数太大。细节部分,是客观条件,更是硬实力。没有硬实力的软实力,终究是无根之浮萍。
如果历史的文学气一直在,缅怀昔日光荣的历史会变得愈加频繁。甚至在未来,秦军或许会和下一个1000年后的军队作战,并在纸上战胜他们。